輔導猿小教室03●怎麼寫出好影評 (作者論與文化民族)

*如何寫影評?

可能的切入方式:作者論、文化民族、影史探勘、類型、形式(技術)、意識形態

1.作者論

作者論是1954年楚浮於《電影筆記》中首創的概念, 主要認為一部電影的完成,最重要推手是導演而非編劇,也可以說電影是屬於導演個人的電影,製片、編劇乃至所有技術人員,都是為了導演創作而服務。

所以從同一導演的作品中,找出其拍攝特色、藝術風格、關注的議題等;就算事先不知道是誰的創作,觀影後就能推測是哪位導演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做是一部電影加上了導演姓名的浮水印。

所以,當一位極具個人特色的導演推出新作,就非常適合使用作者論的方式來評論;我們可以參照導演過往擅長的風格和藝術表現,比較新片是一脈相承抑或是有所突破?若是承襲與延續,那麼本片是否失去新意?導演手法有變化還是僵化?內容、主題與導演一貫關注的焦點是否相同?

例如:Wes Anderson是一位擅長運用色彩、強調構圖到幾近偏執的導演,各位看過Moonrise Kingdom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就可以明白Anderson的電影,一種個人對創作的占有。新作The French Dispatch,通過預告就能猜到這是Wes Anerson的電影,一樣的古靈精怪、大牌雲集、活用色彩、構圖精巧,雖然這仍是一部佳片、也入圍多個具有份量的影展、頒獎典禮,但也受到部分影評批評缺乏新意、雜亂無趣。

正由於Anderson是個人特色如此鮮明的導演,影評很容易在同一風格的基礎上,將新作與舊作相比較。

2.文化民族

簡而言之,國族主義、政治歷史、突出區域特色的電影,可以考慮從文化民族的視角來分析。這類型的電影,在劇情、台詞中隱而未現的歷史脈絡,場景、服化、美術等視覺中的文化符號,甚至是角色的成長與生活背景造就的性格、態度與抉擇,作為不是該區域/文化下的影評,很容易忽略及誤識。

所以,以文化民族的觀點切入,就必須要先針對主題設定及故事背景,先作資料搜尋與調查。此外也建議各位觀影前多看製片、編劇、導演、美術設計、服化設計的訪談:製片談得比較多的是本片的主旨、以及希望觀眾在本片中關注的重點,編劇從人物、故事背景、敘事情節出發;

導演當然是重中之重,從導演所言能掌握整部片的中心與架構,自創作理念與拍攝手法的講解中,更能掌握研究本片的面向。

最後,美術、服化等設計師,通常會在花絮或採訪中解釋其創作動機與要點,即為了定調本片的風格、符合時代背景、強化故事情節、展現人物性格特色,甚至預示本片的走向與結局,在視覺上會採取何種方式設計。

針對訪談內容能描繪出大致的輪廓,再作前行研究,如此在觀影過程中就不至於一無所知,忽略了重要的訊息與細節,甚至影響情感的共鳴。

例如:Emir Kusturica執導的Underground,魔幻寫實風格下的本片看似一部荒謬劇,實則講述南斯拉夫自二戰到內戰所經歷的動盪、摧殘,蘊含導演對南斯拉夫的情感與政治意識形態。

若並未先做功課直接入場觀看,恐怕會一頭霧水;除了影響第一次觀影體驗外,寫影評時須不斷回頭重看、查找資料重新理解,也有礙行文。

--

--

政治大學中文寫作中心

提供政大同學論文、書評、文案、報導等書寫諮詢及輔導。另辦理多場全校型講座,關注文字創作及轉譯兩大塊。 寫作諮詢地點:藝文中心4樓博雅書房 行政辦公室:百年樓31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