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術寫作專欄02 ──疑難雜症:長句修改篇

政治大學中文寫作中心
10 min readMar 31, 2023

--

文■吳信賢(政大中文寫作中心輔導員)

上回談到中式英語與字詞誤解誤用的問題,今天要來更進一步聊聊另一個在英語書寫中時常困擾不少人,有關過度使用長句的問題。

說到英語寫作,除了用字選詞之外,另一個常讓然感到頭疼的,不外乎就是,在英語書寫中,到底應該怎麼鋪陳句型,以及如何合理分配句型的結構呢?有時候為了展現程度,總是執著於將各式句型用上,試圖堆疊出一定長度的句式,但隨著句子越寫越長,卻又最後常常覺得不知所云,遂而影響文章專業度。

那麽,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合理適度的彈性應用句型呢?有沒有什麼原則呢?

今天就來看看一些例句,並在這些範例中,試著為各位分析其中句構的問題,並且一起集思廣益提出修正辦法。

***

範例一

I hope that I could continue my study in Sinology in Germany, since I have already held my Ph.D. degree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Confucian philosophy, while it is undeniably arguable that international exchange helps me extend my research.

💥說明與建議修改:

在上述原文中,從句型上來看很明顯是由一個主要子句 “I hope that …”加上兩個附加子句 “since I have … ” 以及 “while it is … ”。雖然在語感上,用口語表達都能大致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意思,但在文句呈現上卻顯得相當冗長且累贅,似乎在閱讀上給人一種不太能明白究竟這個句子在句點之前,實際真正想表達重點為何。

雖然按照文法架構,似乎可以明白主要子句 “I hope that …” 應為整句的意義表達主體,但因為三個子句整體來看幾乎篇幅相當,實際上有種各自為陣,自為主軸的錯覺。

在這樣的情形下,確實讀者在閱讀時,要能一目了然重點是會有些困難的。

因此對於這類的句子,修改的大致方向會是,按照文內句型與意思內容判斷,將關聯性較高的句子連結保留,並將其關聯性較弱,或較有另起新意義的句子獨立成新句會比較適合。

因為原範例文中since(意:因為、畢竟)所領導的句子通常帶有解釋說明前述內容的功能,所以會建議將其與前句 “I hope that …” 保留為一組,而修改為:

(1.) “I hope that I could continue my study in Sinology in Germany, since I have already held my Ph.D. degree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Confucian philosophy”;以及

(2.) “It is undeniably arguable that international exchange helps me extend my research.” 二句。

又例如,範例二

His latest essay on dream, however, observes two entirely contrasting critical discourses that dominantly the conception of what dream is: a pre-Freudian understanding defines dream more as prophetic narrative and a psychanalytic view intends to frame dream as representing the work of one’s unconscious.

💥說明與建議修改:

在這個範例中,可以看到其長句的主要結構主要是建立在冒號(:)之後又有新起的句子持續說明前述主句所提及細節。

然而這樣的寫法其實是有別於一般讀者對於行文中冒號後所出現內容的期待。在一般合理普遍的閱讀情境中,多數冒號後所引導出的內容應該較多為數個簡短單詞,而非以連接詞對等連接的複合長句。

因為與一般閱讀期待不同而造成的落差,往往就對導致讀者在閱讀時不容易理解此處句型所要聚焦的內容,且會產生閱讀慣性上的斷裂與不流暢,進而需要重新思索此處的意義重點。

因此,對於像是這種因為標點符號使用而造成錯誤期待的句型書寫,會建議兩種修改方式:

將冒號後內容改為簡短的關鍵字單詞,或是

直接將此處冒號更改為句號(.),並將前句視為該段落的主題句或承先啟後的轉折句,好讓後續銜接的句子成為接續說明細節的獨立新句。

因為範例原文中,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聯性仍算高,就算沒有冒號,也能理解後續句型應為前者的補充說明,因此,就以這個例子來說,第二種修改方式會更為適合。此處建議調整拆分兩句為:

(1.) His latest essay on dream, however, observes two entirely contrasting critical discourses that dominantly the conception of what dream is.

(2.) While a pre-Freudian understanding defines dream more as prophetic narrative, a psychanalytic view intends to frame dream as representing the work of one’s unconscious.

(為使句子順暢並凸顯對比,更建議使用while … , … 句型,讓表達兩者相互比較的意涵。)

範例三

Such linguistic puzzles emerge when diverse use of metonymies and sarcasm comes into play, both rhetorical devices in a literary text will always complicate the interpretive potential of the text though the author may have not intentionally achieved so.

💥說明與建議修改:

這個範例展示了另一種在寫作中常見的長句架構思維。很多時候,在中文書寫習慣裡,時常將兩句獨立的句子直接用逗號(,)連接並置。

然而,這樣寫法在英文裡卻是錯誤的,由於英文相當強調句子與句子之前的文法性(單句內之中必然只有一組主詞與動詞)與連接相關性,所以在兩句之間,如果要連結延伸意義並豐富整體表達脈絡的話,必定要使用連接詞,否則對於讀者而言,隨意用逗號連結,不僅無法正確區分行文中主要子句(即帶有傳達主要意義的主詞與動詞),甚至還可能導致整句的意義被錯誤理解而不知所云。

單就此處範例的情形,建議修改方式便是直接將句子與句子之間用句號直接區隔開來,以方便讀者能清楚劃分意義表達的完整單位。
因此這裡建議調整拆分兩句為:

(1) Such linguistic puzzles emerge when diverse use of metonymies and sarcasm comes into play.

(2) Both rhetorical devices in a literary text will always complicate the interpretive potential of the text, though the author may have not intentionally achieved so.

(因為第二句又夾帶了另一個附加子句 “though the author”,為了讓主要子句更加清楚被凸顯,所以在though之前加上逗號以區分次要與主要子句)

範例四

The destabilisation and exposure of cultural myths pinpointed here seems to be a crucial element in Finnerty’s reading of Emily Dickinson, for the paradox of locating and problematizing, for Finnerty, serves to be a thematic confluence of the poetics of both authors, in which the deconstuctiveness of the aesthetics of Emily Dickinson’s writing is made clear.

💥說明與建議修改:

最後,這個範例算是相當典型地呈現了在英語寫作中常常遇到會有穿插句型的情形。因為沒有適時分段,所以導致整體句式變得相當冗長且焦點散失,又加上,包含較多的插入敘述的使用,所以讀者初見時會有些難以理解語意。

從內文語意來看,可以明顯看到整體句型結構基本上分為:主要子句 “The destabilisation … ” 以及後續提供補充說明由for所帶領的附加子句 “for the paradox …”。

其中在for引導的子句中,又可以再觀察到包含另一個以in which 為首,額外表達另一細節的附加子句。

對於這樣的複雜句型,會優先建議先將此句拆分為二句,因為for的子句表達延續說明,所以為了凸顯重點,實際上是不仿可以將該句獨立出來,直接說明也許會更加清楚。

而針對原文後段內容中in which 子句,因為內容似乎觸及另一個概念,為使重點凸出,也建議另闢新句,將其所要表達的內容獨立出來。因此針對這邊的範例,建議修改如下:

(1) The destabilisation and exposure of cultural myths pinpointed here seems to be a crucial element in Finnerty’s reading of Emily Dickinson.

(2) The paradox of locating and problematizing, for Finnerty, serves to be a thematic confluence of the poetics of both authors.

(3) Through the confluence, the deconstuctiveness of the aesthetics of Emily Dickinson’s writing is made clear.

寫作小技巧

最後分享一點輔導員自己寫作時常常用到的小訣竅來幫助大家自我審視句型是否過長,以及應該如何修改。除了基本上讓自己的句子盡量維持在不超過二到三行的篇幅(以word繕打單行格式的情形來說),在寫作告一段落時,也非常建議要記得回來將自己寫的內容再讀過一遍,每當句子結束時,就要問自己是不是能理解。

如果不能,便要思考究竟這句的重點以及要表達的主軸是什麼,並依據實際的意思去做行文上的切分或主詞動詞的調整。如此反覆下來,就能在句型上表達更加清楚,也能讓自己的寫作更加聚焦與清晰。

***

小結

其實在輔導員自身的輔導歷程時,時常會遇到同學寫英語句型時為求好心切,而不斷堆砌文字,竭盡所能地句子延長,深怕自己只要是寫短句型就好像會暴露自己程度不好的樣子,必須要展現最優秀的寫作技巧。但其實這樣的思維是完全不必的,也必須要重新調整才行,我們在寫句子時,應該思考的並非是程度的展現,而是語意是否有正確傳達,每個句型都應該要有一定的重點與關注才行。

用這樣的思維來看的話,我們便會曉得,其實無論是長短句,都會有自己必須要完成的功能目的:短句聚焦、長句補充說明

在寫作時,不妨可以換位思考,想像一下當自己是讀者時,是否能清晰理解當前所寫的所有句子呢?一旦有不明白,那勢必就是要修改,尤其時長句過長過多時,那就要思考切開句子,將他一分為二了。

唯有不斷自我檢視,並盡量讓自己提高敏銳度,多去思考每個句子所要表達的重點為何,並試著讓自己句子中的所有文字都集中在共同完成一個意見的表達,那麽時間久了自然就會有很好的提升。

--

--

政治大學中文寫作中心

提供政大同學論文、書評、文案、報導等書寫諮詢及輔導。另辦理多場全校型講座,關注文字創作及轉譯兩大塊。 寫作諮詢地點:藝文中心4樓博雅書房 行政辦公室:百年樓316室